网络化学习 让课堂丰富多彩---学生小古文学习应用案例

  发布时间:2019-12-02 13:43 栏目:经验总结 作者: 许红丹 五年级(2)班 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 点击量:1531  

 

从2018年7月份与之江汇网络课程结缘,我的应用案例致力于学生小古文的学习,这个课程离不开故事的搜集、讲述,而这些环节更离不开家校的紧密联系,离不开老师、家长、学生在空间利用方面的技术要求,而网络学习以它便捷迅速为优点,已迅速在家校联系中传播,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,网络学习已发挥出特长,服务于课堂教学、家校联系之中。

 研究背景

 小古文,以其深厚的思想内蕴以及优美的艺术形式,在中国语文教育界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,从五年级下册的《杨氏之子》,到六年级上册的《伯牙绝弦》,再到六年级下册的《学弈》和《两小儿辩日》,学生在小学课本中接触到的四篇小古文,能使他们对小古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。但在讲究字字落实的小古文教学现状的历史大背景下,教师若不注意方式的引导,小学生会产生惧怕和抵触小古文的心理,反而不能使课堂能够有效地呈现。因此,我在教学中,尝试着利用网络、用故事去引导学生们学小古文,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畅游。

  一、找故事,激发文言兴趣

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:“学习的最好动机,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。”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,广泛地搜集与所学文本相关的故事内容,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,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,也能锻炼学生筛选内容的能力,更好地为正式课堂做了有效的准备。同时“找故事”的课前预习策略也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乐趣、增强他们对文言文课堂的期望值。

(一)搜集故事

由故事出发,并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分工,用讲、演、问的方式使学生渐渐地进入文言文课堂,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崭新的课堂体验方式,这也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,用有效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,给学生发挥个人价值的机会,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效率逐渐提高。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内容虽然较难,但教师用对教学方法,会让古文学习的魅力展现出来,有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升。

在学习每一篇小古文之前,我都会给学生们两天时间利用多媒体搜集故事,并在空间中展示。

(二)摘取故事

    搜集故事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,但在正式上课之前,也要加强学生对故事的熟悉度,因此“摘取”就显得颇为重要。学生在搜集时,能选择较符合文本的一个故事,然后用摘录的形式把故事的主要情节摘到练习本中。 

(三)整合故事

课前以四人小组互相合作的形式,把小组成员所摘取的故事进行筛选整合,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,而且发挥了团队精神,也在讨论中熟悉了故事。

以《伯牙绝弦》为例:

二、讲故事,培养文言语感  

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,借助“讲故事”这一策略学习古文文本,有效地避免了字字落实的文言文教学途径,更好地创设了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小学古文课堂。我在教学过程中,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、自由解读的权力,并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,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,掌握小古文的基本知识点,总结了一些小古文的基本用语规律,让这节课充满着言语的智慧,并且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。

(一)整理思路,说故事

思路的整理很重要,体现一个学生的逻辑能力及对学习所得的程度,而叙述则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。学生利用课前十分钟把自己搜集到的故事分享给合作小组成员,每个成员摘取故事中的重要情节,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,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说一遍,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,比比谁的故事找的更好、更符合文言文文本,谁的语言最流畅、表达更清楚,最后小组选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述这个故事。

《杨氏之子》教学实录:

生1:我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家禽啊!

(全班笑)

师:我觉得他翻译的还可以,但是看大家的表情,说明还有些问题,有谁帮帮他?

生2:这个 “禽”不是我们家中的家禽,在古代那时候可翻译作“鸟类”。

师:看来这位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,的确,这个“禽”在当时的意思是鸟,同学们可千万别当作是家里养的牲畜啊,会闹笑话的!

(全班笑)

还有的小组,利用了PPT媒介,用自己的语言表达,配着自己制作的图片,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个故事。有声有色,异常精彩。

而有一小组的方式更是特别,他们用了“话剧表演”的形式,演绎了这个故事,机灵有礼貌的杨氏子,博学儒雅的孔君平,惟妙惟肖的表演,生动有趣的对话,更是引得全班欢呼鼓掌。

知识点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得以落实,而寓教于乐的方式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收获了学习的兴趣,让文言文课堂从一开始便冠以“有滋有味”的头衔。

(二)回归文言,读出味

季羡林先生曾说:“一个小学生要背两百首古诗,五十篇古文,这是最起码的要求。”正所谓,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”。由此可见,诵读的重要性。故事浅显易懂,深受学生的喜爱;文言文识字生僻,拗口难读,因此教学中更应该强调读,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。对比朗读的方式,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白之间的用语差异,初步认知古文的语言习惯。

我先让学生从搜集的故事中挑选出最符合文本的故事,再对照原文,比较朗读。我采用了学生听读、教师范读、学生跟读、学生齐读、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,以达到领悟情感、积累语言、感受小古文的目的。

《伯牙绝弦》教堂实录:

出示: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

师:在读这句话的时候,大家应该注意什么?

生1:老师你说过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停顿。

师:很好,我们平时在朗读的时候,还要强调哪些呢?

生2: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师:的确,这也是古今相通之处,这一句如果没把伯牙悲痛欲绝的感情读出来,就很难理解全文所表达的情感了。大家都来试试看。

生自由朗读、齐读

师范读

教师在朗读前应对学生提出要求,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、重音停顿、节奏韵律、情感把握等,只有一开始树立了规则,才能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。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,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,可以散读,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,可以一边读,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。学生会读了,化难为易,才有学习的兴趣,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,发展语言和能力,进入学习古文的状态中。

三、借故事,突破文言难点

教学策略最终都是服务于课堂的学习,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,创造轻松、自主的课堂环境,最终都将回归文言文课堂。通过朗读,读出文言味;通过故事,译出文言文;通过探究,掌握文言词;通过引导,悟出文言中的深刻道理,这些都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要达成的目标。通过文白比较,把故事渗透到文言文之中,解决疑难点。

(一)感知对应点

对应点即是故事情节中与古文文本内容相符合的地方,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,也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小古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区别。

由于有前期的故事铺垫,情节已深入人心。所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,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,完成一个小挑战,这也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,即学生根据故事对应找出原文的语句,然后删去故事中与古文对照后不必要的情节,再次整合故事内容,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,比比哪组找得更准确,更快速,更完整。

《伯牙绝弦》教堂实录:

生1:我们组找的故事里面还有其他的人物,这些都不是文章的内容,应当删去。

生2:我们组找的故事,有好多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,还有一些描绘性的语言,这些都不需要了。

生3:我发现故事背景在文言文中没有呈现,所以我们也要去掉。

师:你们真会找,果然团结的力量大,也说明你们花了不少心思,看来这篇文言文志在必得了呀!

在此环节中,我充分让学生们发挥主动性,让他们自己去分辨、去整合、去寻找答案。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,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小组几乎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,原文和故事内容都能对应上,很少有多余的句子,只是个别关键词没有能达到点上,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。

(二)寻找差异点

差异点即是现代白话文用语中与小古文文本用词不符合的地方,这个环节考察学生的发现能力,并能从中质疑、探究、解决,它对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小古文大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因为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去帮助学生学好古文。

《杨氏之子》课堂实录:

师:文言文使用的年份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,那么古人和今人的说话方式,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,你能找出来吗?

(问题有点难度,不少同学难住了)

师:看来问题有点难呀,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,比如,文中最后一句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,你平时在回答客人问题的时候,是这么说的吗?

生1:哦,怎么就少了个“我”呢?

师总结:这在文言文中被称作省略句,是古人做文章的一个特点,你们现在只需了解即可,不过翻译成现代文的时候可要补进去,不然整句话就不完整了!在这篇文章中,还有一句类似的,你们再找找看吧!

 生2:“为设果”中省略了现代白话文中的代词“他”。

师:为他的这个发现鼓掌!

举一隅而以三隅反,在课堂中若能真正实现,对学生的启示则非同凡响。

同学们按照找故事、讲故事、文白比较、利用注释的方式,很轻松的把故事大意拿下,令我欣喜的是,他们能自己总结出一些小古文的特点来。

五下课时特训第25页《咏雪》课堂实录:

师:谁来为我们翻译“撒盐空中差可拟”?

生1(脱口而出):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。

师:有没有更通顺的说法?

生2:白雪纷纷落下来差不多可以与盐撒在空中相比。

师追问:你们发现了什么?

生3:翻译的时候原文可以换顺序。

生4:我发现文言文的字数比现代文少多了,念通顺了,就比现代文还简单!

生5: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,有些词语可以加进去!……

师总结:言之有理即可,你们归纳的都很对,只要你善于思考,其实文言文学起来并不难,而且里面还有着大学问呢!

教师要善于总结文言文的用词规律,从学生自身的质疑出发,加深学生对特殊字词句的理解,这样才是生动而又有效的课堂。

(三)克服重难点

针对仍未解决的难点,最后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,鼓励他们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,并解决问题。教师不能一手包办学习,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加于学生的脑中,这也是教学中,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。

《学弈》课堂实录:

出示: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
生1:老师,我发现了课文中有很多“之”,这个知识点有点难度,以前都没怎么碰到过!

师:其实也不难,按照故事内容来,也可以联系上下文,试试看!

生1:通国之善弈者,就好比《杨氏之子》里的“之”,意思是“的”!

生2:一人虽听之的“之”应该指代弈秋的教导,而思援弓缴而射之的“之”的意思是天鹅,最后两个“之”都应该理解为前一个人。

师:理解的很到位啊!

生1:那么惟弈秋之为听的“之”,就有点不太明白了,好像什么词都代替不了。

师(笑):你很聪明,因为它就是一个助词,没有实际意义,就像现代话中的“了”了!

全班笑。

四、巧整合,理解文言内涵

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总结,最后的成果自然顺理成章地出来了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小故事、充分的朗读、文白的对比,课后的注释,整理总结出文言文的含义。整个过程中,我会提点关键的字词、句式等,同时也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记忆知识点,巩固学习。以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自然呈现。

《学弈》课堂实录:

出示: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
师:这个句子较长,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?

生1:根据下面的注释就很简单了。

生2:我们小组结合了故事和注释来翻译。

师:那就按照你们的想法,大家都来写写这句话的意思吧!

学生课堂作业展:

五、促提升,明白文言道理

当然,对文言文的解读不能仅停留在对原文的理解上,学生能够从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收获,学习兴趣则会明显提高。所以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这篇文章的想法,使文章呈现出情感价值观,道理在简单明了中升华。

《两小儿辩日》课堂实录:

师:连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都不能判断哪个小孩说的话是对的,这真让人费解了!你们觉得谁说的对?

生1:其实也并没有谁对谁错,他们只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嘛!

生2:也说明孔子比较谦虚,我觉得他肯定知道其中的道理!

生3:我觉得这两个小孩都很聪明,善于思考问题,而且他们会用自己所观察到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,而不是纸上谈兵。

师:你们概括的很好啊,而且我发现他们还做了你们平时不敢做的事情!

生1:他们质疑了大教育家孔子!

师:看来你们以后也得多质疑一下我,让我“享受”一下孔子的待遇。

生笑

学到最后,学生读透了文章,里面的道理自然水到渠成,不用教师刻意去教授,这才是有深度、有远见的课堂。

《杨氏之子》课堂实录:

师:谁来说说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?

生1:我觉得杨氏之子很聪明,能够随机应变,而且还很有礼貌。(他一一列举了事实来证明他的观点)

师追问:杨氏子是一个善于____的孩子?

全班:善于讲话的孩子!

师总结:是啊!他是一个善于讲话的孩子,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?大家把书翻到我们本组课文的导语,一起读出来好吗?

生齐声:语言的艺术!

师:学习任何一篇课文,古诗词也好、现代文也好,一定不能脱离单元目标,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。

教师的适当引导对学生很重要。

学习接近尾声,教师利用故事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,锻炼口语交际,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,避免了字字落实、一成不变的枯燥课堂,为学生的古文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。

 



(原作者:许红丹)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